Quantcast
Channel: 异教徒告解室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33

拆迁侠是怎样炼成的

$
0
0

中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超级英雄,绰号叫做拆迁侠。她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,可以运用声音的共振原理,轻而易举地毁掉任何一座建筑物,就连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长城,都未能幸免于难。

这位超级女英雄人人都听过,她,叫做孟姜女。

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,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。不过这位神奇女侠的超能力,可不是一天炼成的,孟姜女的故事从春秋时代开始,经历了诸多曲折,绵延千年演化,才变成我们耳熟能详的样子。这一个古代著名IP的前世今生,可以说是一段绝妙的故事进化史。

《左传》襄公二十三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:齐国有一位大将叫杞梁,在讨伐莒国时战死。齐庄公在回师途中,遇见杞梁的妻子,要下车吊祭。结果杞梁的妻子拒绝了,她说有先人留下的屋舍在,却于荒郊野外吊祭,不合礼法。

春秋时代对周礼极为重视,所以这时候的女主,还是一个谨守礼法的性子。而等到了战国时代,礼崩乐废,这个故事悄然发生了一些改变。

《礼记 檀弓》记载曾子之言:“杞梁死,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。”——杞梁之妻因为丈夫身亡而哀恸大哭,不再是那个谨守礼法的性子。孟姜女最显著的特点——哭,在这时悄悄地钻进了故事里去。

这个故事一沉就沉到了西汉末年,才再一次浮出水面。著名的书籍伪造家刘向,写了两本书:《说苑》和《列女传》。在这两部书里,他讲了同样一个故事:杞梁战死,其妻悲之,向城而哭,隅为之崩,城为之弛。”  

从这一刻开始,我们的拆迁侠终于第一次获得了超能力:弄塌建筑。

这个细节的加入,并非是刘向自己胡乱编造,它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。在董仲舒的倡导下,西汉人很相信天人感应。地上的人做错了事做对了事,会有天象和自然异象相对应。皇上做错了事,会地震,皇上做对了事,会出现祥瑞。所以杞梁之妻哭夫而导致城崩,也不算什么难以理解的事。

从此以后,拆迁这个元素,正式被注入这个故事里,成为新的内核。很快到了唐代,拆迁女侠的能力,再一次得到了升级。

唐代《同异记》里记载:“燕国人记良躲避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劳役,逃到孟家花园,看到孟家小姐仲姿在洗澡。孟仲姿说你看见我身体了,必须得娶我,于是两人成婚。然后记良又被抓回去修长城,活活累死。孟仲姿寻夫到了长城脚下,哭崩了城墙,看到里面尸骨累累,滴血在骨上,这才认出记良遗体。”

“记良”即是“杞梁”,而女主角在这里也多了一个名字,叫做孟仲姿。

这故事虽然始见于唐代,但它身上有南北朝一路流传下来的社会痕迹。比如滴血认骨这种仪式,是六朝时才开始盛行;而长城一直到了隋唐这种强调武功的大一统时代,才变成了表达戍边、远离、闺怨等强烈情感于一身的文化符号。

六朝隋唐的社会风俗和民众需求,让这一则故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。在敦煌卷子里,记载有一首短歌:“孟姜女,犯梁妻,一去燕山更不归。造得寒衣无人送,不免自家送征衣。 ”

这首短歌在拆迁侠的进化史中很重要。第一,它明确了孟姜女的名字,从此拆迁侠有名有姓了!

第二,短歌里加入了千里送寒衣这么一个桥段——至此孟姜女故事里的三大元素“送衣”、“哭城”、“认骨”终于得以齐备。对此唐末诗人贯休做过一个总结:“秦之无道兮四海枯,筑长城兮遮北胡;筑人筑土一万里,杞梁贞妇啼呜呜。” 

由此可见,孟姜女故事到了唐末,终于进化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地步。故事里的几个基本元素,全都齐备了。

不过,先别急。

孟姜女的地位算是稳定了,可她老公却还没有。

大家注意到没有,之前那个敦煌短歌里,写的是“犯梁妻”。这个不是我写错的,是当初原文就是那么写的的。抄写者可能是把“杞梁”或者“记梁”看错了,眼前一花,错写成了“犯”字。

周蝉所著《北辕录》记载说,他路过雍丘县的一个小村子村子叫孟庄,里面有个范郎庙,里面坐着孟姜女。这个范字,八成是传抄的人看到敦煌曲子里孟姜女老公姓犯,可根本没这个姓啊,于是想当然地大笔一挥,改成了范字。

可怜杞梁一代大将,先形错成“记梁”,再音错成“犯梁”,最终错上加错,成了范郎,因为口音的缘故,有的地方还叫成了万郎。于是就有范杞梁、万喜良、范喜良,范三郎等等奇怪的各路名字……

关于这位范(万)喜良先生的故事,可比他的老婆惨多了。在所有的传说里,他都是被埋在长城下等死的命。而且在苏杭附近的民间传说里,还有过这么一种说法:秦始皇要修长城,一算,要死一万人才行。秦始皇有点心疼,这时蒙恬进言,说我知道一个叫万喜良的,姓万,一条命顶一万条。秦始皇一拍大腿,就死他吧。于是无辜的万先生就被抓去埋了长城,替那一万民夫死了……

顾颉刚在做民俗调查时,说清末民初那会儿,上海有一次修马路,无意中挖开一段老城墙,里面赫然藏着一口棺材,棺材里有一尊石人,上面刻着字:万喜良。据说这是当地风俗,修城墙埋这么一位,可以替死挡灾。这些老百姓也不想想,万一真把孟姜女招来,城墙还要不要啦?

类似这样不靠谱民间传说很多。尤其是到了明清两代,关于孟姜女的各地传说和戏文如雨后春笋,纷纷涌现。其时民间文化得到了极大丰富,各路宗教信仰交错而来,于是孟姜女故事变化出的版本,也越发丰富多彩。

南北就流传有几十个版本,个个脑洞都是大开。有的说秦始皇是轮转古佛投胎,要修长城,范喜良主动请缨,却得罪蒙恬被杀。等到孟姜女哭倒长城,龙王圣母过来打圆场,发现这两位原来是寒暑两位菩萨转世,于是秦始皇和孟、范两位尽弃前嫌,共登天庭去参加蟠桃会去也。

还有一个更奇葩的版本。前面的故事都差不多,结局是秦始皇看中孟姜女美色,孟姜女提出条件,要他封范喜良为东海龙王。棺不入土,推入大海。秦始皇答应以后,孟姜女抱着棺材沉入海中,再不回头。这时来了一位道人,献上赶石鞭,炼海丹和舀海勺,可以赶山入海,舀尽海水。海里的龙王一见,吓得够呛,找了个龙女变成孟姜女模样,浮出海面,秦始皇这才停手。这位假孟姜女后来给秦始皇生了个儿子,却不得喜爱,丢到了深山老林里,被老虎养大,长大以后改了个名字,叫项羽……

类似的结局,有太多太多。反正从孟姜女被秦始皇看中之后,就演化出许多分支剧情:投水而死,投火而死,坐秋千落海而死,化为鲤鱼、被千刀万剐皮肉化为银鱼,化为飞鸟,去阴曹地府告状,等等等等。各路神仙,也纷纷下凡助阵,就连男女主角的身世,也有十来种说法。从金童玉女到芒童仙姬,什么都有。

你说这人民群众的脑洞,得大成什么样啊。

从杞梁妻到孟姜女,从哭迎柩到哭长城,故事在春秋、战国、秦汉、唐宋、明清等不同时代,都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和细节。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、从简到繁的漫长演化过程,故事在历朝历代广为流传时,会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不断改变——正所谓“优胜劣汰、适者生存”。其实我一直觉得,文化并不是只能以严谨的姿态进行传承,像孟姜女这样的故事,在民间野蛮生长,不断有各种奇葩有趣的脑洞加入,才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。

如果不是认真翻阅了史书,谁也想不到原本的故事为以如此面目全非的形象出现,不独孟姜女,很多传统文化都是如此。我们认为它高冷而难以亲近,但事实上,我们所见到的文化,大抵都添加了传承者的审美品位,以及当下社会的流行元素。故事之所以流行,文化之所以留存,正是因为它并不默守陈规,而是持续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和创意。

像最近Next Idea 腾讯创新大赛和故宫合作出品的那些作品,我觉得和民间千年来对孟姜女故事不断加工再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。(注意,这仨可是动图哟)



就像孟姜女这个故事的传承,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不断为它注入新的脑洞,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,需要的也是用当代年轻人自己的创意,来引发年轻一代的共鸣。因此,在看到即将600岁的故宫选择借助互联网,连接起年轻人的创意时,我感到非常欣喜和期待。希望通过这次合作,故宫和腾讯能够探索出全新的传统文化传承路径,让故宫这个超级IP释放出应有的能量。


 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33

Trending Articles